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百年会同,古韵新风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范皓云的镜头,走近珠海会同村,一览颇有古意的碉楼祠堂和排列俨然的新建楼栋,在新旧并存但繁荣依旧的景象中,体会百年古村的古韵新风、领会血脉深情的赓续流转;在代代同乡的接续奋斗中感受乡村振兴的勠力同心、看见湾区乡村紧跟时代步伐,共绘现代化治理发展新图景。

凤凰北脉,唐家湾畔,有一古村。沿长南迳古道,自村口入,只见青山绕村郭,清漪泛荷塘,苍翠古树下,游人如织、老少咸聚。步过石砖青云桥,穿“北环紫极”牌坊,至村前广场,北观有白墙灰瓦之碉楼祠堂,颇有古意;东望有新建连排楼栋,屋舍俨然。时值新春佳节,张灯结彩,市集兴旺,一片繁荣景象。这里,便是现今珠海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庄——会同村。它既承载着古时前贤的传奇轶事,亦再现了近代香山地区之村貌、民俗与风情,更描绘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瑰丽图卷。
1、古村余韵,实业兴邦
——溯会同之往昔
走进由莫氏大宗祠改造而成的会同村史馆,这座古村最初的岁月和辉煌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会同立村于明朝。清雍正壬子十年,莫氏八世祖莫与京钟爱这片“犁冈山水”的胜景,便出资购地,并携同村鲍、谭两姓率族迁居会同村。有些困难人家负担不起建造新舍的费用,莫氏不惜倾囊相助。乡人感其高义,因以莫与京之号“会同”为新村命名,村口的会同祠便是为纪念这位开村村长而建。
光阴流转,时至洋务运动,香山地区凭着沿海交通发达的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山商业文化。会同村民亦沐于这股实业之风,纷纷赴港澳、下南洋,以求谋生之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人。
三代人在早年有着相似的行商学徒经历,接续前往香港,前后历经六十余年,将香港太古洋行从寂寂无闻的小店经营成了名扬中外的庞大商业机构。而至晚年,莫氏祖孙荣归桑梓,发挥余晖,造福一方。他们帮助近千乡人外出创业谋生,又在经营中将西方物质文明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亦斥资为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办义校,让村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用上电灯、看上电影,后辈才俊云出,使得会同被誉为“模范乡”。
会同莫氏的耕耘是香山商业文化的生动写照,不仅为香港的早期开发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亦通过洋行买办到民族资本家的嬗变历程,努力实现实业强国的共同梦想。
走出宗祠,回望一排古韵悠长的岭南特色建筑,走入其后的街巷,我们便可一览会同前贤留下的丰厚历史遗产。
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全村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村庄内所有的公共建筑都位于村前,民居排在公共建筑的后面,就像一把梳子,在体现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特点的同时,形成了会同特有的“三街八巷”的棋盘式空间架构。
民国时期,为加强村庄防御,村民又兴建了“风起”“云飞”两座碉楼,此后又陆续在村址附近修建了栖霞仙馆、缉庐等多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及洋楼。外围建筑轮廓起伏巍峨,融贯中外风韵,村内则是清一色岭南民居,灰瓦、青砖、飞檐,古色古香。
整个村落风貌完整统一、极富韵律美,虽历经近代中国的沧桑起伏,仍保留着完整的古村风貌,因而被公认为珠海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
2、乡村振兴,砥砺新生
——看会同之今朝
穿梭于三街八巷之间,
姹紫嫣红在街旁前院悄然绽放,
与古树相映成趣。
村民自营的农家乐里
飘出令人垂涎的饭菜香,
旧房改造而来的咖啡厅门口,
风铃清脆的响声在风中荡开。
走出街头古老的小门坊,
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坪,
孩子们在上面嬉戏打闹,
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
草坪旁的新春集市热闹非凡,
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在集市的后面,
新建的居民楼整齐排列,
同为白墙灰瓦,
与不远处的古建筑交相辉映,
别有风韵。
一楼的餐厅里
高朋满座,生意兴隆,
而楼上村民们的生活
其乐融融,一片祥和。
党的十九大以来,会同村贯彻党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要求,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以提升治理效能为保障,全力释放“大学小镇”特色魅力,描绘天蓝、水清、家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振兴方面
会同村利用侨乡优势,以“拯救老屋行动”活化利用村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古建筑;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村企共建大学学生宿舍,利用毗邻大学群的地缘优势新建会同食街,为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 500 万元。
人才振兴方面
会同社区利用“大学小镇”核心部位的地理优势,将分引入大学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为人才服务社区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使人才、机遇、产业和社区有机融合,释放出更大的创新动能。
文化振兴方面
会同社区充分挖掘古村资源,弘扬古村内涵,在修缮古村三座祠堂的基础上改造开办村史馆、书店和电影馆,为古建筑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并利用小学旧址打造“会同画家村”,营造宽松的艺术氛围,吸引各门类艺术家进驻,成为一处“文化亮点”;并从 2015 年起于每年国庆期间举行“会同情韵”艺术节,将其打造成珠三角和珠海高端文化品牌活动。
生态振兴方面
会同社区以“绿美”为笔,开展多个系列活动,拓展绿色版图,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完成 16座古建筑保护性修复工作,留住古村乡韵乡愁;精细化管控新村建设风貌,使新宅基地建设成为珠海首个村民建房实行“三个统一”的示范点;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并以高标准建设体育公园和具有本土特色的荔枝公园,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富集等生态优势建设十公里绿道,打造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
组织振兴方面
会同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加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以居民公约为引领,打造“一站式”办事服务窗口,坚守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联动创业者、高校开展美丽庭院、党员志愿系列活动,引导共同缔造、美美与共的理念;由政府主导,聘请专业运营管理公司开展会同社区文化推广与运营管理工作,社区党委居委参与共建,将会同古村保洁、绿化、车辆及商家纳入统一管理,优化业态形式,提高各业态粘合度及互动,最大程度避免有想法无规划、有行动无长效等短板产生,成效显著,被誉为“会同经验”。
正是凭着如此的周密规划和贯彻落地,会同社区利用优越的自然人文和区位资源,践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轮驱动构建湾区优质生活圈,逐步从“血缘+地缘”的传统乡村社区向着“业缘+地缘”的新型优质生产生活区发展。2023 年,会同社区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名单。
3、立足湾区,引领时代
——望会同之未来
展望未来,百年会同古村亦有引领时代的雄心。会同社区将构建社区发展的新模式,发展智慧社区,使更多的人才和更先进的技术走入社区,让大学生、创业者加入“一院落、一精品”的发展建设中,培育新型的“乡院文创产业”,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座独具人文底蕴和中国特色的大学小镇,在世界级的湾区打造世界级的乡村。
午后,阳光穿透云层,在村前的湖面上泛出粼粼波光。回首会同,一眼百年。在这趟“返家乡”的探索之旅中,我看到了一座古村弦歌不辍的底蕴、实业兴邦的砥砺、民享小康的幸福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奋进。
我想,
我会期待下一次的“如期而会”,
更会期待吾辈青年“不约而同”,
在这片美丽的大地上
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